见到了道人该怎么称呼?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说,应该抱以拱手礼,并称“道长慈悲”。这个回答,是可以打满分的。但若是把这个问题换过来,某某道人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时候,是否也应该自称说“我是某道长”呢?
有些修行人,不知修行多少年,也不知德行如何,在善信和世人面前往往自称“道长”,就身为“过来人”的笔者这位“老道童”看来,这不是一件好事,反而容易自毁修行,坠入深渊。
《太霄琅书经》里面说到“人行大道,号道士。士者何?理也,事也,身心顺理,唯道是从,从道为士,故称道士”。
“道长”是教外人员对修道之士的一种尊称,也是一种尊敬,修道之士没有自己称呼自己为道长的,这样一来,未免有妄自尊大之嫌。
一个修行者,从踏入道门第一天起,就必须要累积功德和修行,也就是要具备修行人应该有的品德。这个品德说起来也不难:
首先要有敬心。敬心是基础,对“大道”怀有崇敬之心才可以用真心和毕生精力去参悟它,研究它,尊行它。
其次要有苦心。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伐其身,行弗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只有能吃得了苦、耐得住寂寞,一心一意立足自身条件,用道术洗涤我们的心灵,用德术修正我们的行为,这样才能有所建树,有所成就。
最后是诚心。“诚”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宗旨,要求我们不论做事做人都要光明正大,要有信用,要有良心,这是我们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。《礼记·中庸》就说: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”。
总而言之,要想作为一个道士(道长)就必须具有:齐同慈爱的包容精神、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、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、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,性命双修的养生学说、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、清静恬淡的人生境界、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等,为信众提供不断完善自我、升华人生价值理想、有益健康身心、有益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启迪。要针对信众的文化意识和精神需求,随方设教,不断完善道教的文化体系,完善道教传播道德教化的方式,使道教文化能更好地融入信众的生活,更好地给人们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务(张继禹道长语)。这样的修行者,才担当得起“道长”这一神圣称谓。
修行没有止境,我们都还只是触摸到了一点点皮毛。因此,在我们没有确认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上述修为之前,万万不可自称“道长”,甚至以“高道”自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