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歷四七一八年 > 公元
悟道阁 > 道教人物

道教人物南宗

来源:道教网作者:铁名创建日期:2021-08-22

(164-244)三国时方士。字孝先。丹阳句容(今属江苏)人。据《抱朴子》记述,他曾经以左慈为师,修习道术,受《太清丹经》、《九鼎丹经》、《金液丹经》等炼丹经书,后传授给郑隐。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,常辟瞄服食,擅符咒诸法,奇术甚多。后世道教尊称为“葛仙公,又称太极左仙公。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。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。

葛洪(283-363)东晋道教理论家,炼丹家,医学家。字雅川,号抱朴子。丹阳句容(今属江苏)人。三国方士葛玄的从孙。他性情沉静,喜好长生道术,曾经拜郑隐为师,得受内修炼丹法。咸和(326-334年)初年,任官司徒掾,迁谘议参军,因以前击败石冰有军功,赐爵关内侯。闻知南方盛产炼丹用的丹砂,于是上书求为句漏(今广西北流县)令。向南行至广州,被刺史邓岳所留,便在罗浮山居住下来,著述不辍,养生修道,以丹鼎生涯终老。他所著《抱朴子》,内篇讲神仙方药,鬼怪变化,养生延年,禳邪却祸,外篇讲人间得失,世事臧否。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修炼为内,儒术应世为外。该书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,对以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,具有很大影响,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。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《玉函方》一百卷(已佚),《肘后备急方》三卷,内容包括各科医学,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世界最早的记载。《正统道藏》和《万历续道藏》收有他的著作十余种。

陶弘景(456-536)南朝齐、梁时道教学者、炼丹家、医药学家。字通明,自号华阳隐居,谥贞白先生。丹阳秣陵(今江苏南京)人。南朝士族出身。十岁读《神仙传》,有养生之志,十五岁作《寻山志》,倾慕隐逸生活。二十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,后拜左卫殿中将军。三十岁左右,拜道士孙游岳为师,受符图、经法、诰诀,遂遍游名山,寻访仙药真经。南齐永明六年(488),在茅山得到杨羲、许谧手书真迹。永明八年东行,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。永明十年(492),辞去朝廷食禄,隐居句容句曲山(今江苏茅山),传上清大洞经箓,开道教茅山宗。梁武帝即位后,多次派使者礼聘,他坚不出山。朝廷每有大事,常往咨询,平时书信往来频繁,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。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,揉合道、佛二教观念,主张道、儒、释三教合流,认为百法纷凑,无越三教之境。他继陆修静之后,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,颇有贡献。撰成《真灵位业图》,排列了包括天神、地祇、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。他还整理《神农本草经》,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,编成《本草经集注》七卷,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(原书已佚,现在仅存敦煌残本)。他撰写的著作很多,除上面提到的以外,还有《真诰》、《登真隐诀》、《养性延命录》、《集金丹黄白方》、《药总诀》、《华阳陶隐居集》等。能书善画,通琴棋医术。书法工于草隶,其画清真。书画有《二牛图》、《山居图、《瘗鹤铭》。

司马承祯(647-735)唐代道士、道教学者、书画家。字子微,法号道隐,又号白云子。河内温(今河南温县)人。自少笃学好道,无心仕宦之途。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,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、导引、服饵诸术。后来遍游天下名山,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,自号天台白云子。与陈子昂、卢藏用、宋之问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为仙宗十友。武则天闻其名,召至京都,亲降手敕,赞美他道行高操。唐睿宗景云二年(711)召入宫中,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,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,理国应当无为为本。颇合帝意,赐以宝琴及霞纹帔。唐玄宗开元九年(721),派遣使者迎入宫,亲受法篆,成为道士皇帝。开元十五年(727),又召入宫,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,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。并按照他的意愿,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。他善书篆、隶,自为一一体,号金剪刀书。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《老予道德经》,刊正文匍,刻为石经。羽化后,追赠银青光禄大夫,谥称贞一先生。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,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、禅定学说,以老庄思想为本,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论。他认为人的天赋中就有神仙的素质,只要遂我自然、修我虚气,就能修道成仙。他将修仙的过程分为五渐门,即斋戒(浴身洁心)、安处(深居静室)、存想(收心复性)、坐忘(遗形忘我)、神解(万法通神),称神仙之道,五归一门。将修道分为七阶次,即敬信、断缘、收心、简事、真观、泰定、得道。此五渐门、七阶次,他认为又可以概括为简缘、无欲、静,心三戒。只需勤修三戒,就能达到与道冥一,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。他的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。其著作有《天隐子》、《坐忘论》、《修真秘旨》、《道体论》、《上清含象剑鉴图》、《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》、《坐忘论》、《服气精义论》等传世(事见《旧唐书-隐逸传》、《茅山志》张伯端(984-1082)北宋道士。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。字平叔,后改名用成,号紫阳山人,故后世又称为张紫阳。天台(今属浙江)人。自少好学,广涉儒、道、佛三教经书,以至刑法、书数、医药、卜筮、战阵、天文、地理、吉凶死生等方术,无不留心详究。曾为府吏数十年,后来忽悟一家温暖千家怨,半世功名百世愆,看破功名利禄,心向蓬莱仙路,便纵火把案上文书全部烧毁。因以火烧文书罪,被发配岭南。宋英宗治平(1064-1067)中,陆诜镇守桂林,召置帐下,掌管机要。熙宁二年(1069年),随陆诜转至成都,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,指流知源,语一悟百。元丰五年(1082)逝世,留《尸解颂》云:四大欲散,浮云已空,一灵妙有,法界圆通。所著《悟真篇》一书,宣扬道教内丹修炼理论,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,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,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,而归一究竟空寂之本源。将儒家的穷理尽性,佛教的“顿悟圆通”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,认为教虽分三,道乃归一,主张融合三教,以明大丹玄旨。他指责后世黄缁之流,各自专门,互相非是,致使三家宗要,迷没邪歧,不能混一而同归,颇有识见。他主张性命双修,先修命,后修性,与北宗王重阳主张的先性后命不同。该书后世注解者甚多,是继魏伯阳《周易参同契》以后的重要炼丹著作。他的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,被奉为南宗五祖之首,称为紫阳真人。《道藏》中还收有《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》三卷和《金丹四百字》一卷,题名为张伯端所撰。

白玉蟾南宋道士。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。原姓葛,名长庚,字如晦,又字白叟,号海琼子,又号琼山道人、海南翁、武夷散人。祖籍福建闽清,出生于琼州(今海南琼山)。自少聪颖,异于常人,十二岁举童子科,谙通诸经,兼擅诗赋书画。后来因任侠杀人,改装为道士,逃亡至武夷。此后浪游江湖,历尽艰辛,其足迹遍及江东两湖、西蜀闽广。嘉定五年(1212),师事陈楠,得受金丹秘诀。陈楠死后,他常蓬头跣足,野服敝衫,形状疯癫,往来于罗浮、武夷、龙虎、天台、金华诸山之间。嘉定十年(1217),收彭耜与留元长为弟子。后在洪州玉隆宫和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。嘉定十五年(1222),他到都城临安,伏阙言天下事,受到阻挠,因醉执逮京尹,一宿乃释。自此以后,他致力于传播丹道,广收弟子,建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,并得到官府认可,形成正式教团,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。羽化后,诏封紫清真人,世称“紫清先生。白玉蟾的内丹理论,奉行南宗传统,主张独身清修,并身体力行,终身不娶。他以修炼精、气、神为核心,掺合儒学和禅理,心通三教,学贯九流,其思想对宋、元以后的道教影响很大。另外,他还参受大洞法篆,奉行诸家大法,独于雷法尤著验,常行雷法符咒,为人驱邪治病,除妖诛怪。他的著作很多,生前有《玉隆集》、《上清集》、《武夷集》行世,死后由其弟子门人编有《海琼问道集》、《海琼白真人语录》等,收存于《道藏》之中。

彭耜南宋末道士。字季益,号鹤林。长乐(今福福建)人,一说三山(今属福建福州市)人。师事白玉蟾,得太乙刀圭火符之传、九鼎金铅砂汞之书、紫霄啸命风霆之文,归作《鹤林赋》,遂杜门绝交游,不理家业。与妻潘蕊珠同志,晨夕薰修。在居处立鹤林靖,日以孔老娱其心,以符治病。沈酣道法,呼啸风雷,人所敬慕。后尸解于福州。城东凤丘山有鹤林院遗址。曾采摭宋代诸家注编为《道德真经集注》十八卷,今存。

夏元鼎宋代道士。字宗禹,号云峰散人,又号西城真人。永嘉(今浙江省永嘉县)人。尝入仕为宦,奔走燕齐间,年届五十,方弃官学道。精于《崔公入药镜》、《黄帝阴符经》及《悟真篇》三书,著《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》七卷、《黄帝阴符经讲义》四卷及《崔公入药镜笺》等,章剖句析,皆有灼见。南宋学者真德秀与其交往相善,并为之撰序,称元鼎所著读之使人焕然无疑。其所述丹法强调自身修炼,属南宗清修派。《悟真篇讲义》取《悟真篇》诗八十一首,西江月词十二首,依据张紫阳三教合一之旨,征引《道德经》、《阴符经》、《参同契》、《入药镜》、《龙虎上经》、《钟吕传道集》、《西山会真记》、《指玄篇》等与炼丹密切相关之道书,逐一诠释,以阐发修炼内丹之要。《阴符经讲义》则据四百余文字本经文,逐句逐段释义,以阐内丹修炼之旨。其中卷四为《图说》,内载日月圣功图、奇器万象图、三教归一图、五行生成图等。每图后有图说,以解图象之意,皆本于南宗,多论天地阴阳五行化生及金丹之道。

上一篇:道教人物介绍

下一篇:老子与太上老君